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媒体金科 > 正文

助力脱贫攻坚 挥洒青春汗水

南京高校派驻“第一书记”的坚守
供稿单位:南京日报 供稿时间:2020-11-20 11:40

(通讯员 高雅 张金凤 韩旭  记者 谈洁)“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南京多所高校向低收入村和对口援建地区派驻了“第一书记”。他们是如何为村里谋求致富路的?来看3位 “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

南大董飞:当地缺水严重,想办法让半个村增加稳定水源

正在云南省双柏县妥甸镇和平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董飞来自南京大学,是南大2013年定点帮扶双柏以来派驻该地的第六批扶贫干部。记者本月14日联系上他时,他刚刚结束一个会议,“和平村刚完成2020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正在开展第7次人口普查、爱国卫生运动等一系列工作,手上事情特别多。”他说,“5+2”“白+黑”是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常态。

双柏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的南部,哀牢山中部,山区面积占比99.7%,县内甚至没有大于1平方公里完整的坪坝。“一条路,旁边两座山,我们15个村民小组,66个自然村就散落在两边的山头上。”董飞介绍,“人在山腰处,水在谷底流”这是村民对和平村的形容。闭塞的地理环境,缺水的地理状况导致了这里的贫穷。

为解决需求较大的农业生产用水,县里前两年利用国开行第一批人畜饮水融资资金,为和平村和周边两个村建设了500立方米“人饮工程”蓄水池。随之而来的问题却让董飞伤透了脑筋:“‘人饮工程’是存在维护成本的,用水时需要村民付费,而且还需要村民持续用水,否则水管容易生锈,等到急需用水时反而水会出不来。”但村民们习惯了用天然水源,没有付水费的概念。董飞一方面组织村民开用水大会,选举管水员、加强蓄水池管理降低水费;一方面耐心地解答每一个村民的疑惑,最终说服村民们用上了“人饮工程”的供水,让半个村的群众在旱季多了一份稳定的水源。

董飞还积极调研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他利用南京大学产业帮扶资金成立甜源甘蔗种植合作社及双和岭顺发养殖场,有效帮助本村部分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支持阿布马放山鸡专业养殖合作社及大岭岗中草药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发展,并为本村企业双柏燚天商贸拍摄宣传视频一部,2019年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6.3万元。2020年,他又通过深入调研,研判市场,向学校申请了和平村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和黄牛养殖两个项目,合计资金40万元;引入双柏南大励行科技园有限公司投资和平村生猪分散养殖,总计50万元。

“和平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440人,到今年年初还有3户6人没有脱贫,直到上个月末,这仅剩的3户6人也已经达到了脱贫标准。”董飞高兴地说。

回想起去年7月刚从南京来到这个2300多公里外的双柏县时语言不通的情景,董飞有些感慨:“我说的话他们不明白,他们说的话我听不懂。村民们都是有农活的,我去他们家里,如果少说一件事,他们就少了解一项政策;如果今天没说透,明天还要去,这就耽误了生产,长此以往就会有矛盾。”他开始琢磨这个方言的“语气”和“风格”,如今已经能用他有些蹩脚的方言和村民进行无障碍交流了。

在董飞看来,在全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际来到西南脱贫攻坚一线参与扶贫工作,既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也是历史和时代赐予的考验。他将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贡献绵薄之力。

南工大颜奇英:深挖高校消费扶贫,食堂全部开设扶贫窗口

半年多的时间走遍村里所有低收入户、帮助当地建立扶贫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联系学校开展“消费扶贫”活动、请来学校专家开展科技帮扶、与村里开展结对共建……南京工业大学颜奇英虽然在宿迁市泗阳县爱园镇晏钱村担任“第一书记”才8个月,但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已经取得了一批看得见的扶贫成果。

“晏钱村为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村。2019年人均纯收入约13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9.06万元,虽然达到省定脱贫标准,但脱贫成果亟需巩固。”颜奇英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了该村后,他首先做的就是深入察访和调研。

村里小路非常多,而且更多的还都是泥路,进村走访大多只能依靠步行。 “自从进了村,我每天的步数排行在朋友圈都靠前,强国运动里每周的上限2分第一天就能拿满了。”他说,半年时间,他把194户低收入家庭跑了个遍,并理清了工作思路:要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多做民生实事,同时作为校地之间的联络员,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依靠高校所特有的优势和资源,走出一条具有高校特点的扶贫路子。

在他的努力争取和协调下,省委帮扶工作队今年底将在爱园镇建成5000平米的扶贫厂房,这会为村里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每年能增加租金收益8万元左右,对巩固脱贫成果起到直接作用,另外还能带动村里50多人就业,实现村民的持续增收。他还为村里争取到了860米的灌溉水渠项目,这能改善和提升500多亩土地的种植条件和效益,为100多户农户每年增加2万-3万元的收益。

“我们学校有几万师生的消费需求,消费扶贫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在这个思路的主导下,他积极向单位领导汇报,学校上下掀起了一阵“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活动热潮,目前学校16个食堂全部开设‘消费扶贫’窗口,并面向挂钩帮扶的泗阳县定点采购农副产品,仅水饺一项,一年采购额就在100多万元。此外,学校工会还拿出教职工福利费的10%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目前已采购各类扶贫产品70余万。

“除了消费需求,高校在科技和人才这方面优势也十分突出,尤其是我们学校的产学研成果转化方面”,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批专家教授赴泗阳开展科技帮扶,这对帮助当地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还积极协调学校和村里开展结对共建,拿出资金和资源加强村里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除了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外,还要推动输血向造血转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和投入,彻底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他说,在接下来的任期内,他还将在这方面下功夫,并且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丰富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金科院汪如春:请来专家“会诊”,村里螃蟹养殖收益大幅提升

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驼头社区常住人口5401人的驼头村,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60万元,社区低收入农户148户、239人,属经济薄弱村。2017年12月,作为学校选派驻村的第二位挂职干部,汪如春来到该村。

驼头村因天然地理优势,原先80%的村民以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然而,由于普遍缺少科学喂养知识,养殖方式粗放单一,螃蟹死亡率高、个体规格偏小,螃蟹养殖面积虽然大,但养殖投入和受益不成正比。一旦遇到夏季持续高温,不少养殖户遭遇螃蟹大面积死亡,非但不能致富,反而有返贫现象。

挂职前担任明发体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的汪如春请来相关专业的专家团队实地查看,查找问题。经过科学调研发现,原来是因为塘水长期pH值不稳定,氨氮偏高,且池塘缺氧、暴雨应激都会导致螃蟹死亡。

优质水环境是养好螃蟹的关键条件。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当地逐渐形成了“良种、生态、营养、规范、品牌”为核心的池塘生态养蟹技术体系和科学管理体系,让蟹农们尝到了科学养殖带来的甜头,螃蟹品质、产量、收益大幅度提升。

蟹农小沈说,他的螃蟹养殖面积达45亩,采用了物联网新技术和虾蟹混养模式后,养殖成本大幅下降,螃蟹个头由过去的2.5两平均每批最大增加到3.5两每批,回捕率提高到70%左右,螃蟹的亩均产量突破200余斤,虾的亩均产量达60斤,年收入达50余万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科学养殖也在蟹农们的思想深处催生出绿色发展的理念——保护绿色生态,其实也就是保护自己。“这些都需要一点点去跟村民做持久深入地交流,大伙只要从心里认同你,就会接受你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汪如春说。

他还随身携带着一本台账,里面清楚记录着村里每户低收入农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等。“失业单身汉李大头的就业问题要尽快去帮着协调解决,孤儿李爽的学业帮扶以及低保要帮着落实下来,几户符合条件,可以安装小型光伏发电站的低收入农户要上门开展实地考证……”汪如春认为,要增强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不仅要带动观念转型,在农户心灵深处埋下“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思想火种,还要真正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村民中的“一分子”。

建基地、供设施,教技术、作示范;讲政策、解难题……记者了解到,在明发体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助力下,截至2020年10月,驼头社区集体经济每年稳定性收入超过20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过500万元,实现了从原来的经济薄弱村向美丽乡村的转变。社区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来不足5000元,提高到了目前人均15000元,148户低收入农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本文刊于2020年11月20日《南京日报》,链接:

http://njrb.njdaily.cn/html/2020-11/20/content_61_11796.htm?div=3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99号
邮编: 211169